Posts

福爾摩斯的福爾摩沙

Image
大偵探福爾摩斯是知道台灣福爾摩沙的。 Conan Doyle 曾在The Dying Detective 這則短篇的福爾摩斯小說中,提到了一種叫做Black Formosa Corruption 的疾病。 Black Formosa Corruption 雖然是Conan Doyle 杜撰的疾病名稱,但也不全然是沒有根據。 Conan Doyle 是1859年出生的蘇格蘭人,Doyle 小時候曾寄宿在一戶姓Burton的人家,並且與家族中一位大他三歲,名叫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 的人變成好朋友。 W.K Burton長大後成了一位衛生工程師,在1887年的時候獲聘至日本進行教學以及設計衛生上下水道的工作。1896年的時候,在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的請託之下來Formosa台灣設計全島的衛生上下水道。Burton帶著學生濱野弥四郎四處探勘水源地,結果不幸感染瘧疾等傳染病。1898年回東京修養並準備回英國時,不幸併發肝膿瘍去世。 Burton在居住台灣與日本期間,一直與Conan Doyle 保持書信聯繫,並在信件中向Doyle 提及日本的文化以及流行於台灣各地兇惡的熱帶性傳染病以及黑死病。 Conan Doyle 本來就從好友的書信往返中得知台灣Formosa流行各種熱帶傳染病,後來又得知好友竟因為台灣的熱帶性傳染病併發症而過世之後,想必更是將台灣Formosa根深蒂固的認定為東方的瘴癘之島吧! 由於台灣Formosa在Conan Doyle 認知中就是東方的瘴癘之島,所以當他在1913年撰寫The Dying Detective 而需要提及來自亞洲的傳染病時,自然而然就會把瘴癘之島的Formosa拿來當成傳染病的名稱了! 圖一,小說The Dying Detective 的插圖。 圖2,位於東京青山靈園的W.K Burton 之墓。

台灣自來水之父與英國大相撲

Image
日本相撲協會2025.10.19結束了倫敦的訪問比賽,並以大成功收場。 這雖然是日本相撲第一次移師英國,但英國人卻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知道日本相撲的存在,而且還引起不少人對神秘東方的想像。 將相撲介紹進入英國的,是台灣的自來水之父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Burton 是一名土木/衛生工程師,於1887年應聘至日本進行上下水道規劃,並於工科(東京)大學授課。1896年應聘至台灣進行上下水道等衛生工程,卻不幸於台灣感染熱帶性傳染病,1899年於東京併發肝膿瘍過世。 福爾摩斯偵探故事的作者Conan Doyle 是Burton的好友。Burton在亞洲工作的時候,Doyle 不但與Burton保持聯繫,而且還幫忙將Burton的東方見聞、寫真紀錄集結於英國出版。這些出版品中,有一本是就是介紹日本相撲的書籍。 圖中的相撲力士是近代第一位的橫綱“西ノ海嘉治郎”。除了拍攝力士的正面照之外,為了介紹“橫綱”繩的結節,也特別拍攝了後方的照片。

台灣自來水之父催生了福爾摩斯小說

Image
W.K Burton是台灣和日本的自來水之父。Arthur Conan Doyle 則是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系列偵探小說之父。 Arthur Conan Doyle 雖然是以福爾摩斯系列小說著名,但他其實是一名醫師,寫作並非他的本業,而且他也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還要持續創作。 Burton則是Doyle 的好朋友,在Doyle 對自己的創作能力產生懷疑時,Burton仍持續鼓勵他,讓Doyle 維持創作的熱忱,直到後來終於靠Holmes 系列成名為止。 Doyle在1887年靠著福爾摩斯的A Study in Scarlet 成名之後,一直感謝Burton對自己的鼓勵。為了表達對Burton的感謝,於是在自己1889年出版的小說The Firm of Girdlestone 的感謝詞中,特別將Imperial University Tokyo東京帝國大學教授Burton 的名字寫出來,明言感謝Burton對他寫作事業的鼓勵。 圖三是台北自來水園區的W.K Burton胸像。

被米國算計的日本皇軍

Image
根據主流歷史的記載,太平洋戰爭是因為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襲珍珠灣而爆發。 但根據後來陸續解密的資料顯示,米國總統羅斯福本來就想要參戰,而且還曾主動挑釁中南半島的日本軍,想要誘發日本攻擊米國船艦,讓米國有對日宣戰的藉口。 日本在12月7日發動的珍珠灣奇襲,表面是軍事的成功,但實際上卻是政治的慘敗。 米國的羅斯福總統很想參戰,英國的邱吉爾也希望米國參戰,重慶政權的蔣介石更期待米國參戰。但困難之處在於,羅斯福在之前的競選活動中發佈了不主動參戰的政見,而且米國國內各地的反戰團體持續示威,她們不但反對參戰,甚至連經濟援助英國都有意見。 為了讓米國被軸心國攻擊,為了讓羅斯福政府有藉口推翻不參戰的政見,當時的米國政府竭盡所能的挑釁太平洋彼端的日本,希望日本能主動攻擊米國,這樣羅斯福就可以解套參戰,邱吉爾也可以不再孤軍面對德國的威脅。 米國先是以解除軍職的飛行員組織飛虎隊支援重慶政權,然後又在1941年八月一日宣布不賣石油給日本。 當時日本的石油八成來自米國,米國本以為禁運石油之後日本應該會宣戰,但沒想到日本已經事先貯存了一年半用量的石油,所以羅斯福的石油禁運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到了1941年十一月,羅斯福政府已經不願再等待,於是總統親自下了一封密令給位於馬尼拉的米國亞洲艦隊司令Thomas Hart。 密令的內容包括: 派出Isabel號等三台船至日本控制的越南海岸進行偵搜任務。船身須以不明顯的方式表明自己是米國軍艦,船上不用有太多武裝,受到攻擊也不用積極回應,船上盡量僱用菲律賓船員。 Hart接到密令之後心中充滿疑惑,因為偵搜任務由PBY水上飛機來進行就綽綽有餘,而且當時日本軍沒有雷達,所以即使水上飛機被日本軍發現,只要躲到雲層裡面去就沒事,為什麼非得由總統親自指派一艘舊船去進行偵搜任務,還且還不能有太多武裝,如此一來豈不是成了活靶? 再次讀過總統密令之後,Hart終於瞭解,總統就是想派活靶出去招惹日本軍,而招惹日軍的目的相當清楚,就是製造米國被攻擊的事實,好讓羅斯福解脫無法參戰的政見束縛。 馬尼拉時間,1941年12月三日,710噸的Isabel號在海軍軍官John Payne的指揮下駛出馬尼拉灣,他們的目的地是越南的金蘭灣Camranh Bay海域。 12月五日早上七點,一台日本海軍的偵察機發現Isabel號,並開始圍繞船艦飛行。接下來就是,日本的飛機不斷尾隨I...

They're thieves, every damn one of them

Image
," 引用: Enrico  / 杜魯門:他們是賊,每一個都是賊! 杜魯門:他們是賊,每一個都是賊! 紐約時報2003年10月25日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以《蔣女士,中國領導人的寡婦,105歲死亡》 (原文 連結自紐約時報 ) http://www.nytimes.com/2003/10/25/international/25CHIA.html 為題,回顧蔣宋美齡的一生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整篇文章,從開始到結尾都不斷強調一件事,就是蔣宋美齡A了美國的錢,也清楚提及美國人對蔣宋美齡幻滅 (disillusion)的過程。台灣的統派媒體和政客只顧吹噓蔣宋美齡如何受到美國人愛戴,而隱藏美國人後來極端厭惡蔣宋美齡的事實,真是夠了。 因為篇幅太長,我僅就統派媒體不會提及的段落翻譯出來,上下文難免不接,翻譯不好,請海涵。 歷史學家們紀錄了蔣介石以殘殺手腕、贏取、保有,最終失去權力的過程。後來幾年,事情變得明朗化,蔣氏家庭A了好幾億用來支援中國抗日和打共產黨戰爭的美援。 雖然蔣女士在美國的公眾輿論裡有一種明星般的形象,法蘭克福‧羅斯福總統和其它領袖們,對她和她丈夫專制和腐敗的作為感到幻滅。Eleanor羅斯福女士 在一場白宮晚餐中,當問到蔣女士的中國政府如何處理煤礦工人罷工問題時,他所獲得的答案是令人感到驚恐的:蔣女士不發一語,用尖銳的指甲在她的脖子前比了一比。 「她可以把民主談得很漂亮,但是,她不知道如何生活在民主政治裡。」羅斯福女士事後說。 戰爭結束前夕,國民 政府的官員們對政府的忠誠已消失殆盡。政府愈來愈貪婪,甚至在財政上叛國,貪得無厭的印鈔票,使得中國對美金的匯率跌到只剩好幾百萬分之一。許多國民政府 的軍隊因沒有薪水而被迫乞討,但是,美國外交官員們發現,從美國送去中國的軍事補給,有時在一抵達中國就出現在黑市上。 即使在戰爭最緊張的時刻,蔣女士也經常離開她的丈夫,忽然消失在紐約幾個月,蔣幫因為太神秘而無能反駁有關他們婚姻的謠言,但是,蔣女士的自動消失,或許也肇因於她日益惡化的皮膚狀況。 在上海時,有一天蔣女士如常地坐著她的大型加長Limousine上街購物...(這段講到她和毒販頭子杜月笙的恩怨) .... 蔣女士很快的在華府引起風潮,她在國會強有力和熱情的演說,引起了如雷的掌聲,她然後橫越整個國家,出現在麥迪遜花園廣場和好萊塢Bowl。 但是,她同時卻引起了美國軍人對...

A Massacre in the Making: Separating Truth from Fiction about Nanking

Image
A Massacre in the Making: Separating Truth from Fiction about Nanking Think through the evidence for yourself Jason M. Morgan Jul 26, 2023 6 Japanese forces entered the city of Nanking in December of 1937. What happened next has long been, for many, an article of faith. Japanese soldiers, allege some  contemporary historians , killed as many as two hundred thousand civilians in a frenzied rampag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grees , upping the figure to three hundred thousand. We are also told of  mass rapes  by the Japanese. Anyone who questions any of this is accused of being a “ denialist .” For many who make such  accusations , the Nanking Massacre, as the events of late 1937 are commonly called, is a given, moated with epithets and fenced around by a taboo. However, while history as fact does not change, history as inquiry never stops. Truth must be sifted from falsehood endlessly. Eyewitnesses must be cross-examined, sources must be probed, newly-un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