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土葬的拜火教
1981年,考古學家在東土耳其斯坦的土峪溝千佛洞附近,發現了數個裝有人骨的陶棺。研究人員原本以為,這些陶棺裡面裝的是佛教僧侶的遺骨,後經中亞國家的專家指正後才知道,原來陶棺的正式名稱叫做ossuary,裡面裝的是拜火教徒的骨骸。
拜火教---即「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徒認為,火和土地都有其神聖性,人死後的遺體,不管是使用火葬或是土葬,都是一種污染,都是對聖靈的褻瀆。
拜火教徒通常將屍體置放於被稱為「沈默之塔」的圓形建築頂端,俟野生的兀鷲將肉身啄食殆盡後,再將遺骨收置於骨罈ossuary之中。
「倚天屠龍記」第十一回有這麼一段描述:
、、、常遇春上岸在一棵大樹下用刀掘了個土坑,將周公子尸身上的衣服除得一絲不挂,這才埋葬,跪在墳前,拜了几拜。原來“裸葬”乃明教的規矩,以每人出世時赤條條的來,離世時也當赤條條的去、、、
金庸對於拜火教的認知,顯然與事實有極大差距。
金庸小說以細膩的人性描述及堅實的中國文化歷史背景見長,但面對異域文化,他的筆下就不免帶出了許多嚴重的誤解。
由於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外國讀者或許不似華人一般,能領略金庸小說處理中國歷史文化的奧妙,但對於異國文化在金庸筆下是如何被粗糙對待一事,倒是透過簡單的閱讀過程,就能感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金庸的作品在國際上當然就不可能有太高的評價了。
拜火教---即「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徒認為,火和土地都有其神聖性,人死後的遺體,不管是使用火葬或是土葬,都是一種污染,都是對聖靈的褻瀆。
拜火教徒通常將屍體置放於被稱為「沈默之塔」的圓形建築頂端,俟野生的兀鷲將肉身啄食殆盡後,再將遺骨收置於骨罈ossuary之中。
「倚天屠龍記」第十一回有這麼一段描述:
、、、常遇春上岸在一棵大樹下用刀掘了個土坑,將周公子尸身上的衣服除得一絲不挂,這才埋葬,跪在墳前,拜了几拜。原來“裸葬”乃明教的規矩,以每人出世時赤條條的來,離世時也當赤條條的去、、、
金庸對於拜火教的認知,顯然與事實有極大差距。
金庸小說以細膩的人性描述及堅實的中國文化歷史背景見長,但面對異域文化,他的筆下就不免帶出了許多嚴重的誤解。
由於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外國讀者或許不似華人一般,能領略金庸小說處理中國歷史文化的奧妙,但對於異國文化在金庸筆下是如何被粗糙對待一事,倒是透過簡單的閱讀過程,就能感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金庸的作品在國際上當然就不可能有太高的評價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