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啟示錄 I’m Not There> 抽象電影

I’m not there是一部像抽象畫般的電影。
對於那些喜歡Rock’n’Roll,對Bob Dylan有些認識的觀眾而言,他們可能會覺得I’m not there的前衛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對於那些原本就不太知道Dylan的生平,且正打算藉由這部電影來認識這位歌手的觀眾而言,I’m not there就會是一幅錯亂無章的抽象畫,一部看起來痛苦不堪的電影。
2005年曾在紐約的VillagTheater看過一齣叫做Love Janis的舞台劇。
Village Theater被歸類為Off Broadway的表演場。Love Janis是一部關於白人藍調歌手Janis Joplin生平的故事。戲中的Janis Joplin由兩個演員同時站在舞台上扮演。當戲中的Janis要唱歌時,就由擔任歌手的那位出面表演,當Janis要講台詞時,就由另一位負責演戲的藝人表演。兩位不同專長的藝人分工合作,較單一演員的表演,更能傳神演出Janis Jopin的音樂活動和人生故事。
I’m not there 基本上就是Love Janis的擴大延伸版。
Love Janis的主人翁是Janis Joplin,I’m not there的主角則是換成Bob Dylan。Janis只活了27歲,而Bob轉眼就要72歲。Dylan活的比較久,所以故事更長,需要動員更多演員投入表演。Richard Gere飾演活在明尼蘇達破落鄉間的Dylan;黑人吉他少年是流浪少年的Bob Dylan;Heath Ledger飾演愛情故事的Dylan;Cate Blanchett則扮演歌手、詩人以及藝術家的Dylan。
I’m not there的拍攝手法相當前衛而有創意,如果台灣(或全世界)認識Dylan的人能再更多一些,應該可以引起更多注目和廣泛討論才對。
再提一下,七個Dylan中,最有趣,也是演的最傑出的應該是Cate Blanchett的那個角色。奧斯卡獎導演Martin Scorsese在2005年做過一部Dylan的傳記電影No Direction Home。把兩部片子拿來對照看一下,就更能體會出Cate Blanchett在電影中的份量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