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林與三藏法師的印度
吉普林與三藏法師的印度
對印度的最早認知,來自於吉普林Rudyard Kipling所寫的Jungle Book。
當年Jungle Book的譯名為「叢林奇譚」,印行者是台北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
吉普林是十九世紀的英文作家,他成長於印度,「叢林奇譚」除描寫叢林中的動物故事外,對於印度農村的生活也有著墨。
2007年第一次到印度旅行,發覺印度鄉間的時空距離和吉普林並不是非常遙遠,即便已經跨越了三個世紀。
農人們仍習慣在腰際和頭上纏繞白布,取代正式衣著。
黃牛仍然無所嗜事的隨意漫步,水牛則依舊努力的耕田、拉車。共通之處是,兩者一般的瘦骨嶙峋。
萬物眾生一律平等,人類膚色、種性的差別待遇,此間牲畜一體適用。
夯土蓋成的農舍四處可見。夯土牆內住人,牆外則堆放牛糞。
不知這些糞便是用來當作燃料,亦或是種田用的肥料?
印度鄉間,造成交通阻塞的最常見原因是黃牛阻道。到了拉甲斯坦,駱駝車也會跟著湊上一角。
駱駝的體型比水牛高大,相較於台灣鄉間常見的牛車,駱駝車當然也因此更為巨大。
印度政府雖已廢除種性制度」,但社會上對於某些種姓與不可觸民untouchable的歧視猶然普遍。
一千四百年前,玄奘法師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描寫道:
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
王種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曰吠奢,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
一千四百前的文字記錄,仍可以沿用來描述目前的印度。
對印度的最早認知,來自於吉普林Rudyard Kipling所寫的Jungle Book。
當年Jungle Book的譯名為「叢林奇譚」,印行者是台北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
吉普林是十九世紀的英文作家,他成長於印度,「叢林奇譚」除描寫叢林中的動物故事外,對於印度農村的生活也有著墨。
2007年第一次到印度旅行,發覺印度鄉間的時空距離和吉普林並不是非常遙遠,即便已經跨越了三個世紀。
農人們仍習慣在腰際和頭上纏繞白布,取代正式衣著。
黃牛仍然無所嗜事的隨意漫步,水牛則依舊努力的耕田、拉車。共通之處是,兩者一般的瘦骨嶙峋。
萬物眾生一律平等,人類膚色、種性的差別待遇,此間牲畜一體適用。
夯土蓋成的農舍四處可見。夯土牆內住人,牆外則堆放牛糞。
不知這些糞便是用來當作燃料,亦或是種田用的肥料?
印度鄉間,造成交通阻塞的最常見原因是黃牛阻道。到了拉甲斯坦,駱駝車也會跟著湊上一角。
駱駝的體型比水牛高大,相較於台灣鄉間常見的牛車,駱駝車當然也因此更為巨大。
印度政府雖已廢除種性制度」,但社會上對於某些種姓與不可觸民untouchable的歧視猶然普遍。
一千四百年前,玄奘法師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描寫道:
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
王種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曰吠奢,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
一千四百前的文字記錄,仍可以沿用來描述目前的印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