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制度下的台灣醫護

 在台灣,常可以聽到一些學有專精的醫師在自嘲:「通血管不如通水管,心臟按摩不如腳底按摩」之類的玩笑話。 其實,從制度面來看,今天台灣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與醫護薪資間最大的矛盾,並不是在於金錢數字的多寡,而是在於其他行業賺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收入,而醫護人員領的則是共產主義的薪資。

 不管是水管師傅或是按摩師傅,其薪資水平所反映出的,是其個人技術的市場價值,以及號召客人的能力。技術越好的按摩師,其市場價值就越高,客人越多的水管師傅,收入當然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賺錢規則。


 在醫護人員方面,今天至少有兩項事實可以證明醫護人員領的是共產主義的薪資。 第一項是「總額預算制」。不管醫護開多少刀,救了多少病人,反正健保署一年就只給那麼多錢。這是大鍋飯制度,不管做多做少,預算就是這麼多,大家就是同吃一鍋飯。 所謂「診斷關連群」的DRG制度,則是台灣健保的另一項共產主義特色。 按照常理,越能解決複雜問題的水管師傅,理所當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報酬。同樣的道理,越有能力治療複雜疾病,越是可以動困難手術的醫師,理應可以獲得更多回饋才是。可是台灣健保的DRG,是一種只看疾病名稱,不看疾病複雜程度的給付制度。舉例而言,年輕人的單純顱骨骨折,以及老年人的顱底骨折,兩者的手術治療難度天差地遠,但在DRG制度下,兩者都一樣算是顱骨骨折,而且竟然領取相同的給付金額。在DRG這種制度下,能力再強的醫師,也只能依疾病的診斷代碼領取基本給付,無關患者的疾病複雜與否。無關這位醫師的能力與貢獻強度,大家都領取相同的報酬,正好符合「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精神。


 今天台灣醫護人員的困境,絕對不只是所謂「醫師賺不過造型師」或是「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便宜」的金錢數字問題。台灣醫護們目前最不公平的待遇在於,大家平平都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中,為何獨獨要醫護去接受共產主義標準的給付。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