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砂族-----用戰鬥力爭取教育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於1942年二月開始在台灣徵召「陸軍特別志願兵」。
1942年預定招募千名陸軍志願兵,結果有426000人報名。
這42萬人除了需要具備相當於國民學校初等科的學歷,以及健康的身體之外,還要通過學科考試才有機會成為陸軍志願兵。
學科考試包括有國語(日本語)、國史(日本史),以及算數。
志願兵的招募對象是所有本島人,不分漢人或是原住民,大家一視同仁,只要能通過考試,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陸軍特別志願兵。
這種甄選方式表面上看起來一視同仁,但其實對高砂族人極不平等。
因為當時漢人的基礎教育是六年制的公學校,而到1942年為止高砂族人的基礎教育則是四年制的蕃童公學校或是蕃童教育所。
因為當時漢人的基礎教育是六年制的公學校,而到1942年為止高砂族人的基礎教育則是四年制的蕃童公學校或是蕃童教育所。
附圖是蕃童公學校的課表。
如圖所示,蕃童公學校的學科只有「國語」和「算數」兩項,不包括志願兵考試項目的「歷史」。可以念書的時間比別人少,考試科目學校也沒教,對當時報考志願兵的高砂族而言,考試和教育制度對他們都甚不公平。
1942年一月二十二日朝日新聞台灣版以「山地青年的煩惱、志願兵的窄門;山の青年の悩み、窄い特別志願兵の門」為標題來報導此一不公平的考試制度。
由於高砂族人已經在菲律賓的Bataan半島和Corregidor島戰役有傑出表現,幾乎已是日本軍不可或缺的戰力,所以日本軍方分別在1943年和1944年,在一般的志願兵考試外,以高砂族人為對象,分別徵集500及800多名的陸軍特別志願兵。
在教育方面,雖然總督府已經在1941年的台灣教育令中宣布,所有的日本人上的小學校、本島人上的公學校,以及高砂族人上的蕃童公學校,全部改制為共同學習的六年制「國民學校」,但一些偏遠山區的「蕃童教育所」,其實還是停留在四年制的學程狀態。
1942年5月24日的台灣版朝日新聞「加速提升高砂族青年的學力;高砂族青年の学力向上に拍車」一文報導,為了不辜負高砂族青年踴躍報考陸軍志願兵的熱忱,總督府理蕃科明年會將179所蕃童教育所的修業時程由四年延長為六年,且增聘教師,加入自然(理科)、地理、歷史等科目的教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