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奸林洋港的胡說八道

作者:李南衡(筆名:文抄公)
出處:美麗島雜誌第三期
日期:1979.10


林主席的談話

台灣省主席林洋港先生今年五月十六日說:

「台灣曾受日本帝國主義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在教育機會上備受歧視,除醫科以外,中國人沒有其他受教育的機會,尤其文法各科更非中國人所能就讀,因此在光復後的教育及生活水準,較大陸落後甚多,反觀民國三十八年政治遷台時,從大陸來台的三百萬居民,幾乎囊括了全國人才之菁英,因此這三百萬軍民來台後在政、經、社會各方面的卓越表現難免使人敏感到所謂『省籍歧視』的問題。」


所謂「住在台灣的中國人」

日本帝國主義者竊據台灣五十年,當時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有兩種:一種是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同胞,一種是居留在台灣的中國籍民──「華僑」。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中國籍民容祺年、楊懷瑾、林步雲、陳焯如等發起在台北創設「清國會館」,但獲准時名稱改為「在台華民會館」。民國二十年四月六日在台北正式成立「中國領事館」,先後由林紹南、鄭延禧、郭彝民擔任總領事。七七中日戰爭之後,僅當月就有一萬餘名華僑撤離台灣回大陸。民國二十八年十一月,日帝脅迫在台華僑三十三個團體在台北召開所謂的「新中央政府成立促進大會」,即促進汪偽政權之成立。民國三十年二月,汪偽政權外交部,派張國威為駐台北總領事,民國三十二年二月由馬延亮接任。據台灣總督府所發表的戶口調查及國勢調查報告,留台的華僑人數如下:

明治卅八年(一九○五)   八、九七三人
大正 四年(一九一五)  一八、五二五人
大正 九年(一九二○)  二三、四六七人
昭和 五年(一九三○)  四九、四五六人
昭和 十年(一九三五)  五七、二一八人

不知道林洋港主席所說的「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是指那一種?若是指當時住台華僑,他們就學、考試都有加分優待,比台灣人佔便宜;至於有沒有限制他們受高等教育,因無資料可查,不敢隨便亂講。若是指當時的台灣人,那是不太正確的。

東京地區的台灣籍大專畢業生(民國十二年──十七年)

日帝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對台灣人差別待遇豈僅教育一項?「教育機會上備受歧視」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誰叫你生在被割讓的土地上?三聲無奈,幸賴台灣先輩有的以理爭,有的以力爭。但林洋港主席說「(台灣在日據時期)除醫科以外,中國人沒有其他受教育的機會,尤其是文法各科更非中國人所能就讀。」只要看看表一,就知道林主席「稱彩講講咧」!

表一 東京地區台灣籍大專畢業生名單 日本大學齒科 日本大學 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 慶應大學 明治大學 早稻田大學 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    年學校    度及畢業生 王江漢、林老英 楊連春、蘇日省、林垂珠、吳清水、陳增福、陳滿盈、林濟川、林石樹、林庚甲、黃竹旺、蕭貴川 呂盤石、黃呈聰、王敏川、黃朝琴 林熊光、林履信、林崇智 民國十二年(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 劉茂雲 陳光明、林朝槐 蔡垂垣、莊垂勝、李仙子、陳福全、洪榮春、何炎周、謝賜福、丁瑞彬、洪繼章、陳添印 彭木發、劉鳳歧、黃 周、林萬金、吳火爐、王金海、林仲輝、蔡添丁、吳蘅秋 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 蕭啟檀、張啟鰲、莊媽河、鄭傳德 吳三連、黃逢平、宋火生、張湧澤、林煥清 李廷桂、葉鴻麟、陳啟琛 翁瑞淡、陳啟清、鄭新月、張朝 、鄭昌英 劉國文、徐先燡、張水泉、陳瑞圖 林攀龍 民國十四年(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 楊介堂、黃招養 陳其威 林猶龍、林石從 呂靈石、郭國基、顏春芳、黃深煥、張顏察、杜錫圭 呂世明、林呈旺、溫成龍、郭 發、蔡美楚 呂阿墉 民國十五年(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 廖貴茂、楊克培、楊傳福、林加德 黃及時、蔡珍曜、林清木 張聘三、吳 恭、黃添祿、李維騶 張明色、王德祿、翁廷鳳、林朝廷、楊水河 吳丕松、徐先烈、潘家和、許茂元、駱清標 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一九二七 賴聰獻、吳耀鳴、余 樹、陳乞、 游 柏、陳作忠、楊基先 賴玉進、周耀星、劉紹棠、黃惟 、王熙宗 吳春霖 林慶旺、李 寄、黃 棟、陳振順、林湯盤、顏春和、蕭資琛 陳振純、吳鏡澄、鄭 續、林澄藻、張棟南、林以士、李金鐘、邱潤洪、徐先燾、陳東榮、林偉豪 高天成(醫)、陳茂源、洪耀勳、朱昭陽 民國十七年(昭和三年)一九二八 10 12 16 12 44 38 9 合   計 日本醫專(今日本醫科大學) 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館) 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 東京高等師範(今教育大學) 青山學院 專修科大學 東京高等工業(今東京工業大學) 東京農業大學 駒澤大學 法政大學 中央大學 蔡敦曜、林伯殳 吳 場、王祖檀、王祖熹、陳天錫、周德仁 李金德 翁鐘五、簡仁南、陳新彬、林文質、施江南、莊遵規、陳水潭 李襄輔(李金土) 謝春木、徐向榮 林建文、謝鯉魚 李朝宗、林炯東、莊媽江、張溫流、張洪南、林長庚、黃國棟、林朝乾、黃文翰、楊金虎、蔡星穀、楊燧人、 陳氏招治 王白淵 劉燦波 孫成吉 劉梓燦、劉主安 張秋海、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 吳石山 吳昌盛 林俊生、林慶揚、楊炳添 許伯英 陳天階、陳金龍、陳清桔、陳后生、陳春印、謝 前 吳鑑湖、林榮貴、林龍坡、陳寬培、劉傳明 游禮明 曾景來 陳朝景 王清佐、廖朝勳、林 爐、蘇惟梁、林連宗、劉羅生、邱 韻、吳鴻爐、蕭坤裕、葉昌浩、鄭守忠、陳萬興、李茂松、陳萬水 黃貴水、羅萬成、陳文仕、魏 庚 2 5 3 2 4 11 1 1 2 22 日本齒科醫專(今日本齒科大學) 東京女子醫專(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 東京醫專(今東京醫科大學) 日本醫專(今日本醫科大學)    年學校    度及畢業生 陳天一 民國十二年(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 吳丁福 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 吳順位 黃瑞傳、施順綻 民國十四年(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 張炎武、楊克明、王百焜、孫德芳、陳純仁、侯金成、陳 章、賴尚和、劉清井、鄭 榮、葉植庭、李君曜、詹霖仁、曾盈進、陳英方、林阿羅、廖春洋、劉傳來、顧 合、李 慶、陳 強、方瑞璧、阮朝堪、郭炳均、李浚川、王綸魁、周陳明、盧大松、丁瑞魚 民國十五年(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 洪 榮、鄭錫宏 謝氏 治、柯氏明點 倪 虎、王清在、游圭祥、陳茂堤、陳朔菁、陳瑞南、陳南山、陳江山、陳安禧、張沼池、張 旺、張 同、郭東周、傅元 、徐 榮、范增檀、范增辛、黃演烺、柯永昌、葛金灼、王天星、劉興基、林天定、林繼明、林澄 、賴其祿、廖火木、李連頂、曾人楷、鄭德和、葉仲琨、楊 本 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一九二七 顏氏寶 林水源、許滄明、黃樹奎、陳西庚、林嘉普、郭金水、周桃源、楊老居、張 岳、廖 仍、邱欽材、劉德一、陳麗川、洪大中、廖貴登、李烏棕、楊 銶 民國十七年(昭和三年)一九二八 3 3 55 53 合   計 歷年畢業總人數、醫科人數、及其所佔比率 女子齒科醫專 慈惠醫科大學 東京藥專(今東京藥科大學) 東京齒科醫專(今東京齒科醫科大學) 24,1,4.16% 132,9,28.12% 陳 金、葉 卻 張秋淋 41,14,34.14% 陳 簡金鐘、陳錫玲、陳漢周 67,46,68.65% 張 善 74,34,45.94% 史 樹 85,33,38.82% 蔣江水、湯長森、洪永 楊金爐 張深裕、蘇茂欽 322,140,43.47% 2 3 2 8

表一所列的名單,只是民國十二年至民國十七年這六年間,台灣留學生在東京地區大專學校的畢業生而已。不包括同時期在日本其他地區的大專畢業生,如京都帝大的李讚生、鄭大明先生等人;不包括這時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陳炘先生,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的李昆玉先生等人,不包括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蘇水秀先生,上海光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在紐約大學取得商學碩士的陳炳煌先生;更不包括民國十二年之前、十七年之後,台灣留學生在日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世界各地的大專畢業生。

讀醫的固然多,讀文、法科的也不少

台灣先輩第一位博士杜聰明先生,他拿的是醫學博士沒有錯,過了二年的民國十三年,留學德國的王受祿先生拿的也是醫學博士;但是,畢業於東京帝大的台灣第一位文學士林茂生先生,在民國十八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是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畢業於明治大學的葉清耀先生,於民國十一年成了台灣第一位法學博士。連博士都拿到了,怎麼可以說「(台灣在日據時期)文法各科更非中國人所能就讀」呢?

如果碩士、博士都不提,真的如林主席所說的「(台灣在日據時期)文法各科更非中國人所能就讀。」,那麼,請問林主席,台灣光復前,為什麼會有蔡式穀、沈榮、歐清石等三十多位台灣人律師呢?他們都是唸法律,且在日本統治者歧視下,堂堂高等考試司法科及第的!甚至還有幾位像陳茂源先生的「判事」(法官)呢!

如果有人認為遠離台灣到異國他鄉,台灣總督府管不著,所以才有可能唸文法各科,就請看看表二。日本在台灣實施的是愚民政策,當然不希望台灣人讀文、法各科。所以,日據竊據台灣的第五年(一八九九)最先創辦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到民國七年加設熱帶醫學專攻科及研究科,同年改醫學校為「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民國十一年改稱「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灣最前輩的醫師,大多是這個學校畢業的。一直遲至民國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才創設台北帝國大學(即今國立台灣大學),分設文政、理農二部,同年四月三日開學,五月五日正式上課。民國二十五年四月一日增設醫學部,而廢去台北醫專。民國三十一年將理農部分為理學部和農學部。民國三十二年增設工學部。從表二可以看出,當時台灣人能進台北帝大的真的不多,但絕不是如林主席黑白講的「(台灣在日據時期)尤其是文法各科更非中國人所能就讀」。

君自南投來,應知南投事

林主席的故鄉南投縣出了不少人才,唸書的人也很多,學醫的不算,還是相當可觀的。如日本明治大學畢業、赴美國賓州大學獲政治學碩士的羅萬俥先生,唸了東京青山學院後到廣州唸中山大學的張深切先生,到東京中央大學唸經濟的許秋先生、張信奎先生,唸法律的章炳輝先生,到明治大學唸法律的羅永池先生、唸政治經濟的施丹梯先生,到法政大學唸政治的陳景煌先生,還有東京帝大的洪耀勳先生、旱稻田大學的李國禎先生、慶應大學的林朝槐先生⋯⋯等等先輩。

表二★

給林主席的勸告

台北田朝明先生在「八十年代」雜誌投書,奉勸林主席今後多讀歷史。我覺得林主席會講出像「(台灣在日據時期)除醫科以外,中國人沒有其他受教育的機會」這種話,不一定要讀歷史才知道他說錯話,這根本是最起碼的常識嘛!即使有人偷懶不肯請教家鄉父老,睜開眼睛看一看、洗清耳朵聽一聽,也該知道林主席講「白賊」。否則,黃朝琴先生、李萬居先生、吳三連先生、陳啟川先生⋯⋯豈不是忽然間都變成學醫的了?

本人絕不是贊成「受了高等教育就成菁英、菁英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憑有用論者,否則王雲五先生還能當家境清寒、苦學自修者的模範嗎?也不是在這裡炫耀台灣先輩有多少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多少位碩士、博士,只是聽了林洋港主席的高論,人老心不老、童心未泯,一時手癢,想戳破伊的雞管(管唸作歸),如此而已。

請林洋港主席以後別再說「(台灣在日據時期)除醫科以外,中國人沒有其他受教育的機會」這種話,免得讓人家以為台灣人有衛生,但是不識字。

註:抄襲資料來源: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珍藏的

1.台灣民報第一號、第二卷七號、第三卷十二號、第九十九號、第一五一號、第二○五號,台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一九七三年影印本。

2.台灣人士鑑,台灣新民報社,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3.台灣省通志稿卷首下大事記第一、二、三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年十二月。

4.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六月。

5.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