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的死亡行軍
很多人都知道菲律賓的Bataan 半島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發生過一次死亡行軍,但知道廣東雷州半島也死亡行軍的人卻幾乎沒有。
Bataan 半島的死亡行軍發生於1942年4月九日,六至八萬名的盟軍俘虜在日本軍的驅趕下,被迫行軍110公里,縱貫Bataan半島。
由於菲律賓氣候炎熱,而且日本軍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備足七、八萬人所需的補給,所以先後造成一萬多名盟軍俘虜在行軍中死亡。
當時菲律賓戰區的日本指揮官為前台灣軍司令的本間雅晴中將。本間在日本投降時已經退為備役中將,但因為事涉戰俘虐待,所以在戰後仍被引渡至菲律賓受審,最後被判處死刑。
雷州半島的死亡行軍發生於1946年。
二次大戰期間,三萬多名台灣人隨著日本軍前往中國的海南島。有些人在海南島擔任巡佐,有些人擔任翻譯(通辯),有些人則是隸屬於日本海軍的陸戰隊。
這些人在1945年八月戰爭結束後,就一直被棄置於海南島上。日籍的軍人和軍屬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就有專船載他們回日本,而數萬台灣人則是近乎自生自滅的被棄置在海南島上。
後來有些台灣人自行籌錢購買帆船,冒著被海盜搶劫的危險終於航行回到台灣後,數萬台灣人被棄置於海南島一事才被披露出來。
面對輿論及家屬的壓力,陳儀和國民黨政府才開始處理滯留的台灣人問題。在這三萬多名台灣人中,有一部份居留於瓊山集中營的台灣人先被用帆船載至瓊州海峽對岸的雷週半島,然後被強迫徒步135公里去到湛江附近的赤水集中營。
居留在海南島的台灣人早就處於慢性的饑饉,孱弱的身體再加上一百多公里的步行,當然造成大量人員的傷亡。參與死亡行軍的舊日本軍人黃玉珍口述,即使僥倖活過死亡行軍,進到赤水集中營後,因為惡劣的衛生條件和短缺糧食、醫藥,每天還是有大量的台灣人生病過世。
這些人後來終於搭上國際救總的船,但在到達台灣前,仍有許多人在船上過世。
根據黃玉珍先生的回憶,從死亡行軍到集中營,從救總的船隻到台灣,過程中共有數百人過世。
另根據1946年10月16日的民報報導,從廣東湛江開至基隆的救總船上共有1613名從海南島回來的台灣人,其中患病者有四、五百人,重病者數十人,航行過程中有九人死亡,進到基隆港後,另有一人過世。這些人在集中營的時候,一至兩天吃一碗飯,大多衣不蔽體,船艙內瀰漫惡臭。患者的疾病包括有痢疾,以及合併肝脾腫大的瘧疾。
雷週半島的死亡行軍並沒有被揭露,一直到1980年代,經由黃玉珍的口述,才被收錄於張子涇先生所著的「再見海南島」一書的日文版本中。黃玉珍先生和張子涇先生,都是當年被棄置於海南島的台灣人。
Bataan 半島的死亡行軍發生時,菲律賓的戰事仍在進行,美軍和日軍在Corregidor島鏖戰不休。在這種兵荒馬亂的狀態下,日軍當然沒有餘裕可以處理好七八灣名俘虜的移送。但即使是如此,指揮官本間雅晴還是無法卸去「虐待戰俘」的指控,最後經過戰犯法庭的審判被槍決。
雷州半島的死亡行軍發生時,戰爭早就已經結束,而且居留於海南島的台灣人數還不到Bataan戰俘數的一半,按照道理講,國民黨政府應該有充裕的資源和人力完成海南島台胞的撤離工作,但事實的結果卻不是如此。和因為Bataan半島死亡行軍而被槍斃的本間雅晴將軍相較,雷州半島死亡行軍的肇事者,其罪孽應是更高於前者才對。但就如同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一般,當年犯下罪刑的國民黨人從沒被追訴。
延伸閱讀:張子涇「再見海南島」,張子涇 著,天江喜久 譯。
付圖一是雷州半島死亡行軍的路線。
付圖二為Bataan Death March 中的聯軍俘虜
付圖二為Bataan Death March 中的聯軍俘虜
付圖三是Bataan半島死亡行軍的路線。
付圖四是Bataan Death March 95公里處的紀念碑
付圖五為記述海南島台人慘況的日文報導(引用自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網頁)
付圖六為1946.10.16的民報(引用自陳凱邵老師的部落格)
付圖六為1946.10.16的民報(引用自陳凱邵老師的部落格)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