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在台灣

黑死病在台灣

日本領台初期,台灣仍然是盛行著傳染病的瘴癘之地。在諸多邪惡的傳染病中,日本製政府最感棘手的,不是以前就經歷過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而是接收台灣後才開始面對的黑死病。

日本領台後的第一次黑死病流行,始於1896年五月,病菌來自於一艘從廈門進入安平港的戎克船。

1896年十月,後來成為醫學校長的堀內次雄當時剛從日本來到台北,在台北落腳的第三天傍晚,堀內醫師就被通知前往府後街驗屍。堀內因為是當時台灣少有細菌學基礎的醫師,所以被通知去檢視一具身體發黑,且尚未有明確診斷的女屍。

但堀內次雄本人其實也沒有黑死病的臨床經驗,他能做的就是按圖索驥,從死者屍體的顏色變化,以及死者淋巴結抽取液中是否有病菌存在等,來判斷死者是否死於黑死病。

當時的醫學知識不夠發達,雖然大略知道黑死病的病因是細菌感染,但這種細菌來自何處?如何傳播?都還是謎團。因為致病機轉尚未清楚,所以防治辦法也只能籠統而為。例如不赤腳走路、不喝生水、鋪蓋常曬太陽、保持室內清潔和通風乾燥、水溝保持清潔通暢等。

後來發覺,黑死病盛行的區域,死老鼠也跟著出現不少,所以開始懷疑老鼠與黑死病之間的關聯。

在1897年,在香港的一次醫學會議上,老鼠終於被確認是黑死病的主要病媒。總督府從此確立了滅鼠防治黑死病的政策。

台灣當時是日本的化外之地,而且日本醫界對黑死病是完全陌生,但即使是如此,日本人在台灣處理黑死病時,還是沒有採取封村、封城,甚至格殺勿論的手段。

以當時黑死病的重災區----大稻埕為例,日本政府採取的策略在在大稻埕與台北城的交界挖出深深的壕溝,阻止病媒老鼠的進出。

另一方面,則是配合利誘的手段鼓勵居民捕鼠,到了1902年又再制定出「補鼠買收規則」。日籍台灣作家西川滿就曾經回憶,當時他們家的捕鼠器每天都可抓到一、兩隻老鼠,每抓一隻老鼠,就可以向警察領取五錢的獎金。

十九世紀末的台灣並沒有因為黑死病的盛行而被日本醫界視為荒陬。為了解決黑死病問提,日本先後派遣多名重要醫學和生物學者來台。

1896年12月,黑死病第一次流行的時候,東京帝大的緒方正規教授和山極勝三郎副教授就帶同助手聯袂來台調查。

1898年,志賀氏桿菌的發現者志賀潔以內務省臨時防疫事務官的身份來台調查;此外,第一個在日本成功分離鼠疫桿菌的人----岡田國太郎軍醫教官亦在同一年來台。

東京帝大教授緒方正規來台時,在小南門外搭起小木屋,作為自己的研究室。

緒方教授離台後,原址的小木屋繼續充當研究室,日後又持續發展成陸軍衛戍醫院。國民黨佔領台灣之後,又被改稱為市立和平醫院。

諷刺的是,當年為了研究瘟疫(黑死病)而搭建的研究室,在一百多年後的2003年,竟然成了另一場瘟疫的隔離監獄。

從1896年到1917年,經過22年的努力後,黑死病終於在台灣絕跡。1918年2月26日,總督府還為此舉行「黑死病終息祝賀會」。

為了控制台灣的黑死病疫情,多名日本醫療工作者因此犧牲。包括1897年駐紮於台北海山地區的近藤軍醫和松本軍醫;1898年台北隔離病院的院長太田國太郎醫師,以及醫院中的助手、護士也因鼠疫防治而殉職;1899年台北醫院護理長田村梅子因肺鼠疫過世;1900年台北衛戍醫院小池軍醫感染鼠疫身亡;1906年朴子腳朝野民造公醫,在從事防疫工作時感染殉職。

在黑死病肆虐的22年間,總共出現30101名患者,其中有 24014人死亡。
下圖是其年度別的統計: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