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在台灣
台灣以前是瘴癘之地,自然也盛行過霍亂。
霍亂的故鄉據信是在印度與孟加拉交界的恆河三角洲。
十九世紀之後,隨著交通的發達,霍亂開始散播至全世界。
從歷史來看,台灣在清國時代的1820年、1821年、1856年、1857年,乃至晚近的1866年、1868年、1884年、1885年、1890年等,都有流行的紀錄。
1895年日本軍接收台灣時,總共有5459名士兵感染霍亂,3916人病逝,死亡率高達71%。
在澎湖裡正角登陸的比志島支隊,6194人之中有1945人被感染,盛行率達31%,其中1247人病故,死亡率為64%。
台灣被日本接收後,霍亂雖然受到抑制,但仍在1919年和1920年出現流行(參見圖一)。1919年出現3836名患者,死亡率70.2%。1920年有2670位患者,死亡率62.73%。
之後霍亂在台灣就被完全根除,除了零星外來個案,幾乎已經沒有病例。
台灣再度出現霍亂的流行,就是在政權轉移給中華民國之後的1946年。該年出現3809名患者,死亡率為58.02%。
台灣人用「不識字兼沒衛生」形容戰後來台的中國政府顯然相當貼切。一個在台灣絕跡了26年的疾病,如果不是「不識字兼沒衛生」政府的來到,根本不可能死灰復燃。
但關於1946年的大流行,最可怕的部分不是病菌,而是落後殘暴的中華民國政府的防疫態度(參見圖二)。如圖二的舊報紙所記載,面對疫病的流行,中華民國政府採取的態度竟然是徹底封鎖疫區,不但不准患者就醫,甚至連健康的人要出外購置糧食亦不被准許。這種令人髮指的野蠻手法,當然激起台灣人的全面反感!
後來還是米國的衛生人員和救援物資的介入,霍亂才終於平息。
面對瘟疫流行,日本政府的做法是派員深入疫區,努力研究對策,控制疾病蔓延並拯救更多人命。戰後的中國政府則是對瘟疫蔓延地區的全數居民落井下石,恨不得那些人全部去死一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