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奎寧產業的濫觴
武漢病毒的流行之後,讓許多台灣人和台灣醫師才重新認識到,原來台灣竟然也是瘧疾用藥氯奎寧(chloroquine)的主要產地之一。
由於以前的台灣人無法在學校學到台灣史,所以許多人對於自己土地的基本認知都付諸闕如。
台灣奎寧產業的起始和國家戰略有關,更和戰爭有關。
台灣總督府研究所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就是大日本帝國熱帶醫學研究的重鎮。所謂的熱帶醫學,當然也包括對於熱帶疾病----也就是瘧疾防治的研究。
1916年,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剛接任總督府醫學校長的堀內次雄至爪哇島進行考察,了解瘧疾治療藥奎寧的生產狀況。
奎寧是由金基納樹的樹皮加工製成,而爪哇則是亞洲地區少數可以栽培金基納樹的地區。當時全球80%的奎寧來自荷蘭殖民地的爪哇島。
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但就地緣關係和血統文化而言,日本政府都擔心荷蘭會往敵對的德國那邊靠過去。一旦荷蘭成為敵國,到時候台灣和日本可能就買不到奎寧,然後台灣的瘧疾就無法有效防治。
為了不讓戰爭影響到台灣的瘧疾防治,所以堀內次雄回到台灣後,就積極建議台灣也要嘗試種植金基納樹,並自己生產奎寧。
金基納樹並不是隨便都栽種的起來,適合金基納樹生長的溫度是華氏50至65度之間(約攝氏十至二十度)。當時的大日本帝國,符合這種氣候條件的地方並不多。
日本的「星製藥廠」率先在高雄州的山區種植金基納樹,並生產奎寧。可是結果並不是非常順利,投資的成本並沒有順利回收。經過堀內次雄的建議之後,奎寧成為戰略物資,所以不再只由私人企業自己種植生產,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的衛生部開始與生產奎寧的藥廠合作,並提供支援。
有了總督府的支援之後,金基納樹的栽種和奎寧的生產開始上軌道。除了高雄州的山地外,台東地區也開始栽種金基納樹。奎寧生產上軌道之後,日本國的瘧疾用藥終於可以自給自足,然後台灣也有了自己的金基納樹和奎寧產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