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外來或本土疾病?
可能近年來台灣人已經習慣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登革熱流行,所以突然聽到「台灣以前沒有登革熱」的時候,還免不了有幾分訝異!
回顧歷史資料,類似登革熱的疾病在清領時期的台灣就有記載,當時的俗稱是斑痧。
日本雖在1895年就統治台灣,但第一次的登革熱流行卻是遲至1901年才在新竹發生。
從1895至1945年的日本時代,登革熱有過數次流行。1916年五月至十月、1942年,以及1944年是規模比較大的幾次。
這幾次的登革熱都是從南洋來歸的船隻帶入,並不是本土自然發生。1943和1944年是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灣與南洋間的船隻往來異常密切,所以更容易帶入病毒。
日本時代登革熱流行的共同現象是,不管規模如何,到了十月入秋之後,病例就會慢慢消失。除非隔年的夏季又有病毒從南方進入,否則大都就此止歇。
台灣在戰後致力於撲滅瘧疾,使用DDT滅蚊的效果顯著,最後不但讓瘧疾消失,登革熱病毒也跟著因為缺少病媒蚊而無法傳播。
戰後台灣登革熱的第一次大流行發生於1981年的小琉球。小琉球的居民多從事遠洋漁業,所以容易在南方受病毒感染,再加上戰後的小琉球沒有自來水系統(戰前有自來水,戰時被破壞之後,戰後政府無力重建),居民家家戶戶都要自備水缸儲水,所以造就了病媒蚊繁殖的好環境。兩項因素相加,導致1981年的大流行。根據當時小琉球的小朋友(兒童常出現無症狀登革熱感染者)回憶,當時小琉球的大人大都因為發燒和關節疼痛臥床不起,很多事情小孩子都要自理。
1981年小琉球的大流行並未擴散至台灣本島。缺乏高密度的遠洋漁船業者,以及普及的自來水系統,都是阻絕病毒傳播的因素。
台灣開始例行性的流行登革熱其實是相當晚近的事情。
1987年入夏之後,高雄開始出現大量疑似登革熱症狀的患者。因為登革熱已在台灣絕跡近四十年,所以1987年開始流行的時候,當時的醫師都「忘記」從臨床症狀去判斷登革熱這種疾病。
和戰前相較,戰後登革熱的大變異是跨越冬季的流行,1988與2002年兩次的流行,都是前一年留下來的「餘孽」所致。
隨著暖冬的頻繁,面對登革熱的挑戰可能會更加嚴峻。
圖一,獲日本頒授旭日勳章的杜祖健博士,杜博士與父親杜聰明博士是罕有的父子檔獲頒旭日勳章者!
圖二,台灣醫學教育之父堀內次雄博士。
圖三,1987年,診斷出40年來台灣第一例登革熱的韓明榮醫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