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差異
比較兩個人做同樣一件事情的不同態度,就可以得知這兩人個性的差異在那裏。
比較米國職棒和日本野球的不一樣之處,就可以得知兩國文化的差異在那裡。
同樣的,比較接收台灣的不同表現,就可以知道日本與中國的差異在那裡。要比較日本與中國在接收台灣一事上的差異,則可以閱讀「淡水新政記」和「被出賣的台灣」。
------------------------
1895年,日本人剛來台灣的時候遇上了原本就在台灣流行的霍亂。1945年,中國人來台後,絕跡的霍亂跟著入侵嘉義布袋。
日本人1895年對付霍亂的方式是,實施檢疫,建立隔離病房,宣導公共衛生觀念,強化市街的清潔打掃。
1945年,中國人對付布袋霍亂流行的手段是,架起機槍封鎖布袋鎮,不准所有的鎮民離開,不管病患的死活,不管其它健康的鎮民有沒有食物吃,違者立刻開槍擊斃。
而且這種不人道的防疫手段似乎深植在中國人的DNA中。2003年,台北市轄下的和平醫院爆發SARS的群聚感染時,當時的中國人市長馬英九,也是沿襲布袋事件的不管死活、全境封鎖的手段來應對。
—--------———---------
執政能力的優劣,也會反映在治安問題的處理上。1895年,日本軍進入淡水之後的第一個禮拜,淡水近郊村落的頭人便一起湧向日本的淡水辦公廳,要求日本政府能派兵掃蕩土匪,並平息鄰里糾紛。
1945年來到台灣的中國軍隊,不但無法處理治安問題,中國軍隊和中國官員,本身就是最大的治安問題。發生於1946年的員林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
面對飢餓的人民,日本是進駐第一天就採購米糧,然後五天後就開始賑濟活動。
而戰後來台的中國政府,則是不折不扣的饑荒製造者。1946年的時候,澎湖發生饑荒,原因不是沒有糧食,而是聯合國救總UNRRA提供的糧食到不了馬公港,進不了馬公港的原因不是沒有船隻運送,而是守在澎湖的中國官員堅持先送賄賂才願意讓糧食船靠岸!
—---------------------
日本人面對在地語言的態度,也是和國民政府完全不同。日本政府在登陸淡水後的第二週,就開始教授日本憲兵台灣語。1945年的國民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在地語言的存在,對於之前的公共用語----日本語-----則是更進一步採取打壓、禁絕的態度。
—-------------—----------
在通訊及交通等近代建設。日本人上陸的第一天就開始架設通訊電線,確保淡水與台北之間聯絡沒有障礙。之後又開設淡水和台北之間的蒸汽船班,充實台灣的交通運輸。
1945年的中國人來到台灣之後,原本通暢的鐵路因為零件被盜賣,所以出車減少、時間延誤,至今仍無法回到日本時代的水準。
日本時代留下的工廠則因為新來的中國人不知道如何操作,但又不願意放棄賺錢的機會,所以索性將整座工廠拆掉,機器運到中國販售。
日本帶動台灣的進步,中國則是讓台灣陷入退化混亂之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