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灣打敗的日本民俗學會



進入明治維新後,各種西方的學問紛紛進駐日本。原本不存在於亞洲的人類學,也是在這股西學東漸的潮流中進到日本。

1893年七月,包括時年23歲的鳥居龍藏在內的一批年輕人類學者,在東京麴町成立了一個名為「土俗會」的研究組織。

顧名思義,土俗會就是要以人類學這種新學問為方法來研究日本各地的民俗文化。

第一屆「土俗會」以日本的新年為主題,與會者各自提出日本各地不一樣的過年風俗。會議中發表的報告,後來都被收錄進「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中。

1894年八月「土俗會」召開第二屆大會,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會上發表了「土俗研究之科學化必要性與普通教育間的關聯性;科学的土俗研究の必要及び普通教育における関係」這篇文章,強調科學化對民俗研究的必要性。除了這篇文章外,伊能在同年五月發行的「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還發表了一篇名為「奧州地區Oshira神明之信仰研究」。Oshira為日本東北地區獨有的信仰,崇拜內容多與農作物的栽植和豐收有關。

土俗會之後繼續召開年會,討論過的主題包括「各地方之育兒風俗」,還有「各地方之迷信崇拜史」等等。

這個看似活躍的新興學會----土俗會,很可惜的在舉辦過六次年會之後就無疾而終。

學會倒會的原因不是在於學者懶惰,抑或是人們對民俗的人類學研究失去興趣,而是以往與會的年輕人類學者們通通跑掉了!

原來,日本在1895年兼併台灣之後,人類學者們紛紛發覺,相對於日本內地,台灣可以研究的對象真的是多太多了,尤其是居住在山區,還有著「獵人頭」習俗的原住民,對人類學者更是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土俗會」的重要人物伊能嘉矩不但早早就來到台灣,而且還在台灣另起爐灶,成立了「台灣人類學會」。台灣人類學會一經成立,包括土俗會的創辦人鳥居龍藏,還有另一位年輕的人類學研究者森丑之助都跟著跑到台灣來。原本是研究日本民俗的學者們,紛紛換跑道開始以台灣為研究對象。原來的「土俗會」在創辦人和其它重要會員陸續琵琶別抱後,只能在召開完第六次年會後就草草收場了。

 日本內地的民俗研究隨著「土俗會」的倒會而中斷。新的民俗研究風潮,要等到12年後的1910年,由新渡戸稲造和柳田國男創辦新的研究組織「鄉土會」之後才又重新開始。

圖一,創辦「台灣人類學會」的伊能嘉矩。
圖二,柳田國男後來成為日本民俗研究的巨擘。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