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的由來



司馬凌海(1839~1879),幼名島倉伊之助,日本海佐渡島人士。

島倉伊之助自幼記憶力過人,對於語言學習猶有天賦。幼時遭遇心情起伏,可立即書寫漢文與漢詩抒發情懷。

13歲開始習醫,曾至長崎師事日本近代醫學教育先驅,也是荷蘭醫師的Johannes Lijdius Catharinus Pompe van Meerdervoort。當時的長崎是江戶幕府唯一的對外窗口,除了有清國人外,還有荷蘭人以及隨著荷蘭船而至的歐陸各國人士。

居留長崎期間,除了醫學知識外,過目不忘的島倉伊之助還因此學會了蘭、英、獨、佛、清、露等各國語言。

1862年,伊之助回到佐渡島開業行醫,但卻鮮有患者光顧。原來伊之助雖然有過人的記憶力,但卻完全欠缺做人處事的能力。面對重症患者,類似「沒救就是沒救、該死就是該死」之類欠缺同理心的話都可以不加修飾的說出口來。伊之助如果活在今天,大概很容易就會被聯想成所謂的“高功能自閉患者”。

江戶幕府末年,伊之助在佐渡島聽聞日本開國之後,隨即前往新開的港埠橫濱尋找執業的機會,但最後卻陰錯陽差的成了橫濱洋人醫師的日本通譯。

1871年,當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聘請Müller及Hoffmann等兩位獨國醫師前來主持大東學校(東大前身)的醫學校時,伊之助也隨之受聘擔任獨語通譯。

伊之助雖然欠缺待人接物的常識,但卻具有即席將西文翻譯成漢語的獨特能力。

例如,當他聽到獨國醫師說出Zwölffingerdarm時,他就立刻用漢語將其翻譯為「十二指腸」;當他聽到獨國醫師說出Eiweiss時,他就立刻將其口譯成「蛋白質」。伊之助雖然不是頂尖學者或是絕世名醫,但卻以其過人的語言能力影響了所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

伊之助後來改名司馬淩海。他一生雖然和台灣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在過世前擔任愛知縣醫院院長的時候,醫院裡面有位叫做後藤新平的年輕醫師。

改名司馬淩海之後的島倉伊之助於1879年因為肺結核併發咳血而亡,享年39歲。

圖一,島倉伊之助(司馬淩海)
圖二,詳述伊之助生平的司馬遼太郎小說----胡蝶の夢(莊周夢蝶)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