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運的播種者
1945年終戰之後,年前剛從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的邱永漢因為不知道何時可以回台灣,然後他又不想在日本找工作,所以同年十月就進入經濟學部的大學院(研究所)繼續深造。
當時東京經過大轟炸,到處都是廢墟,街頭又充滿剛從戰地歸國的士兵,整個社會可說是陷入困頓之中。
看到當時日本的亂象,邱永漢於是和另一位研究生薄信一合組了一個叫做「東大社會科學研究會」的社團,關懷彼時東京陷入困境的人士。
由於社團名稱有「社會科學研究會」,而且校園中亦剛從戰時反共的戒嚴體制下解放開來,所以社團一下子就聚集了300多名大學部的學生,而且個個都是左傾幼稚病的馬克思主義愛慕者。
邱永漢雖然是在戰爭時期念大學,但他還是在學生時代偷偷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空想成分有一定瞭解,所以不若大學部的學生那般,對於馬克思主義抱著美好的想像。
社會科學研究會雖是學生組織,但當時還是做了一些日本首開前例的事情。
當時東京地方因為大轟炸而處處廢墟,許多人被迫住在臨時搭建的木屋中。為了瞭解實際狀況,研究會首開日本先例,對居住在木屋中的難民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木屋中住了幾個人,面積大概多大,每過月需要多少開支等等。
社團成立之初聚集了三百多人,許多人主張要開馬克思「資本論」的讀書會,對於這種跑田野的統計調查,許多學生都不抱興趣,300多人裡面竟然只有三十多人參加。
由於日本之前沒有人用類似的方法做過社會報導,所以邱永漢等人的調查結果發布之後不但在校內引起注意,甚至連讀賣、朝日、每日、日經等大報都跟著引用調查的內容做後續報導。
第一次的民情調查引起各方的肯定,邱永漢和薄信一馬上著手第二次的調查計畫,對象是睡在上野公園涵洞裡面那些無家可歸的人的生活狀況。
但邱永漢並沒有辦法完成第二波的調查計畫,因為不久之後他就接到有一艘船將從橫須賀開往基隆的消息,於是便放棄手中的調查工作和東大的大學院課程,雀躍的搭船直奔「重回祖國懷抱」的台灣了。
邱永漢沒想到的是,這個引起各界注目的「東大社會科學研究會」後來成了完全的左派組織,而且橫向發展至其它學校,最後並在1948年組成了一個統合145所大學的學生組織---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連合,簡稱為「全學連」。
全學連在1960年代頻繁的發起各種學生運動,包括反日米安保條約運動、反戰運動、、、等。這些運動的參與者後來有人激進化的變成恐怖分子,有的因為路線爭執爆發殺人事件。
邱永漢與薄信一共同發起「社會科學研究會」時,完全沒有預料到會發展成一大學運組織。多年之後的現在,日本校園內至少有五個自稱全學連遺緒的團體在活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