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暴力,更需要文明



19世紀中葉,當清國和日本都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威脅時,兩國做出了非常不一樣的反應。

清國認為西方只贏在暴力,所以他們自1860年代起發展船堅砲利的洋務運動。

日本受到西洋國家的威脅之後,反省的層次比清國更深。他們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地方不只在於武器,而是從政治、法律、科學、醫療,樣樣不如人。日本的落後是在於文明整體,而非單純的武器而已。

1867年之後,日本廢除封建制度,除了引進西方的武器之外,更致力於科學、醫療、法制的改革。

1891年5月11日,到日本訪問的露西亞皇太子尼可拉在滋賀縣大津遭到日本警察津田三藏行刺。

尼可拉雖然逃過一死,但還是在頭部留下九公分的外傷。

尼可拉皇太子不用說當然是日本國的貴賓,而且當時日露兩國國力懸殊,一旦因此引發戰爭,對日本將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

露國皇太子遇刺一事隨即驚動明治天皇,為了國家安定著想,明治天皇甚至發出手諭要嚴懲兇手。

兇嫌後來被送法庭審判,但驚動明治政府的是,大審院法官兒島唯謙竟以殺人未遂最重只有無期徒刑為由,沒有配合政治期待的將兇嫌宣判死刑。

兒島的判決雖然讓日本政界感到不滿,但幸運的是,露西亞並沒有因此就向日本宣戰,而且諸多西洋國家也從兒島的宣判中得知,日本已經從封建制度走向三權分立的文明國家。

和清國一樣,日本當時也被迫與西方國家簽訂有包括「領事裁判權」在內的不平等條約。當西方國家看到日本建立司法獨立的努力,感受到日本日本已經漸漸文明化之後,後來日本與西方國家間的領事裁判權及各種不平等條約就陸續廢除了。

但日本在大津事件中建立的司法獨立以及三權分立的觀念,並不是只有幫助廢除不平等條約而已。實施憲政,建立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的日本,從此受惠於文明的體制,讓國力的發展持續進步,遠遠超過迷信暴力的清國、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至今。

附圖:露西亞皇太子遇刺地點的紀念碑,劃著綠線的路面為日本古代的東西方交通動脈「東海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從攀登新高山到虎虎虎

與那國島人來自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