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關係的歷史轉折點---回首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今年(2023)是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連載的第三十週年。

台灣在紀行連載之前,因為一直被兩蔣的專制中華民國所代表,所以不管是在國際上或是日本社會,都沒有太好的名聲。但自從日本的文豪司馬遼太郎在“台灣紀行”中以不同的觀點描述台灣,並且將日本帝國時代的菁英---李登輝總統---介紹給當代讀者後,日本對台灣的評價開始出現劇烈變化,然後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的賑災活動後達到頂點。

可惜的是,過去三十年來台日之間培養出來的友誼,在蔡英文政府的操作下,幾乎全數被中華民國流亡政權襲奪,實在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包括了當時台灣人已經遺忘,但現在卻成了常識的話題。例如,在1931年取得甲子園野球賽準優勝的嘉義農校,以及近年來成了台日情誼象徵的“灣生”族群等等。

在紀行中登場的許多人都已經離世,包括司馬遼太郎本人,繼承日本精神的老台北先生,還有李登輝前總統。

當時以“我的名字不是有螢火蟲”向司馬遼太郎做自我介紹的陳瑩小姐,也已經從一介青春少女變成了資深立委。

不過,紀行最精彩,也是司馬遼太郎說過,最想讓中國讀者看到的,則是他與李登輝先生在書本末尾的對談。

在與李登輝的對談過程中,司馬遼太郎對中國的描述是“巨大國家的內部帝國主義”,對當時改革開放的評價是,想要在社會主義制度內混雜資本主義的鄧小平人治模式。

司馬遼太郎對台灣的描述是“無主的文明島嶼”,對於台灣人身份認知則是,就像李光耀不是中國人,澳洲人也不是英國人一般,台灣人是有別於中國的另外一個民族。但司馬遼太郎還是相當訝異,為什麼台灣的歷史教育竟然是要求學生背誦從三皇五帝到清國宣統的所有朝代!因為司馬遼太郎認為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司馬和李還聊到中國人至今沒有“公”的觀念,即使孫文喜歡揮毫“天下為公”,但他自己其實也沒甚麼深刻的認知,後來的毛澤東也一樣。

李登輝還說,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告訴江澤民,中國從來不是法治國家,也不是公民社會,就是因為欠缺法治和公民的概念,所以才會至今仍死抱封建觀念不放,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三十年過去了,司馬遼太郎與李登輝的對話,仍然對未來充滿啟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華國侵日」是真,「日本侵華」是假

1937年8月14日----中華民國空軍的上海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