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文明的法治社會才會有偵探小說



個人習慣稱之為偵探小說、有人稱之為推理小說,也有人稱為犯罪小說。但不管名稱如何變化,有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偵探小說並不會憑空產生,社會不夠發達,法治沒有建立,就不可能會有本格的偵探小說產生!

不管是在古代或是現代的中國人治社會,都不會有本格的偵探小說出現,只有講究法治,講究證據,講究獨立審判的現代化社會,才會有偵探小說。

偵探也好,推理能力也好,在人治的社會裡面都不可能受重視。因為,不管推理如何完美,證據如何確鑿,可能最後還是抵不過大官府的自由心證。

包拯也好、施不全也好,甚至九品芝麻官包龍星也好,他們故事的高潮其實不是在如何推理或偵辦案情。這些故事最具張力,也是高潮迭起的地方,往往是描述他們如何與人治社會的特權對抗,而非案情的推理與偵探本身。

當法律和法治在社會上有基本的公信力的時候,人們才會對偵探小說有興趣。當證據和法律不會被大官府隨意推翻時,偵探的地位才會受到重視,人們也才會對衍生的偵探小說有興趣。

由於偵探小說是代表社會進化與法治確立的產物,所以當前衛出版社於2023年6月翻譯出版台灣第一篇偵探小說「艋舺謀殺事件」,就是一件值得所有台灣人一起關心的大事!
「艋舺謀殺事件」是1898連載於「台灣新報」上的故事,也是第一篇以台灣社會為背景寫成的偵探小說。

1898年雖然只是日本領台的第三年,但「艋舺殺人事件」這篇故事的出現,代表當時的台灣已經具有現代化法治社會的雛形,所以偵探故事和犯罪推理,才會引起讀者們的興趣。

由於後來台灣的法治社會越臻成熟,所以人們對偵探小說的關心也越來越頻繁,而且不只侷限在使用日本語的社群,甚至連漢文的偵探小說創作也陸續出爐。

漢文的偵探小說創作不只於日本時代持續存在,一直到戰後的1946年,還有醫師作家葉布月所寫的偵探小說「白晝殺人」發表。

非常可惜的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之後,台灣的法治蕩然無存,警察成了國家暴力的象徵,警探更是刑求逼供的代名詞而已。台灣退化成前現代的人治社會之後,偵探小說當然也無可避免的步向衰退的命運!

感謝前衛出版社和既晴翻譯者讓“艋舺謀殺事件”重新問世。因為這本書絕對不只是一本優秀的偵探小說,在這個高達85%的台灣人不信任司法的時代,本書還可以提醒台灣人,提醒台灣也曾經有過一段司法有信用的文明年代,有過偵探專業受到尊重的年代,台灣人不可放棄,要把它追尋回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關於「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各自表述

「華國侵日」是真,「日本侵華」是假

1937年8月14日----中華民國空軍的上海大屠殺